支那古代哲学史

馮友蘭 著 ; 柿村峻 訳

[目次]

  • 標題
  • 目次
  • 譯者序 / 1
  • 著者自序(一) / 1
  • 著者自序(二) / 3
  • 第一章 諸論 / 6
  • (一) 哲學の内容 / 6
  • (二) 哲學の方法 / 9
  • (三) 哲學に於ける論證の重要性 / 10
  • (四) 哲學と中國「義理の學」 / 12
  • (五) 中國哲學の弱點とその理由 / 14
  • (六) 哲學の統一 / 18
  • (七) 哲學と哲學者 / 21
  • (八) 歴史と哲學史 / 23
  • (九) 歴史そのものとそれを書きあらはす歴史 / 25
  • (十) 敍述式哲學史と選録式哲學史 / 29
  • (十一) 歴史は進歩的である / 30
  • (十二) 中國哲學史の取材標準 / 33
  • 第二章 諸子(子學)時代汎論 / 36
  • (一) 諸子(子學)時代の開始 / 36
  • (二) 子學時代の哲學発達の原因 / 38
  • (三) 子學時代の終結 / 49
  • (四) 古代過渡時代の終結 / 53
  • (五) 古代著述の樣式 / 54
  •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び同時代の宗教的及び哲學的思想 / 59
  • (一) 鬼神 / 59
  • (二) 術數 / 66
  • (三) 天 / 73
  • (四) 進歩的思想の萌芽 / 76
  • (五) 理性の發現 / 79
  • 第四章 孔子及び初期の儒家 / 96
  • (一) 歴史に於ける孔子の地位 / 99
  • (二) 孔子の傳統的制度及び信仰に對する態度 / 113
  • (三) 正名の思想 / 123
  • (四) 傳述を以て立つた孔子 / 131
  • (五) 直、仁、忠恕に就いて / 137
  • (六) 義、利及び性に就いて / 152
  • 第五章 墨子及び前期の墨家 / 157
  • (一) 墨子に關する考證 / 157
  • (二) 經、經説及び大取、小取六篇の時代 / 162
  • (三) 組織的團體としての墨家 / 163
  • (四) 墨子の功利主義 / 169
  • (五) 民衆の利益 / 174
  • (六) 兼愛 / 182
  • (七) 宗教上の制裁 / 188
  • (八) 政治上の制裁 / 196
  • (九) 餘論 / 202
  • 第六章 孟子と儒家としての孟學 / 205
  • (一) 孟子の抱負とその中國歴史上に於ける地位 / 205
  • (二) 孟子の周制に對する態度 / 209
  • (三) 孟子の理想的政治及び經濟制度 / 215
  • (四) 性善 / 233
  • (五) 反功利主義 / 249
  • (六) 天、性及び浩然の氣 / 252
  • 第七章 戰國時代の「諸子百家」 / 258
  • (一) 楊朱及び道家の起源 / 259
  • (二) 陳仲子 / 279
  • (三) 許行と陳相 / 281
  • (四) 告子及びその他の人性論者 / 283
  • (五) 尹文と宋牼 / 289
  • (六) 彭蒙、田駢及び愼到 / 300
  • (七) 騶衍及びその他の陰陽五行家の言 / 312
  • 第八章 老子及び道家中に現れた老學 / 330
  • (一) 老聃と李耳 / 330
  • (二) 老學と莊學 / 334
  • (三) 楚人精神 / 339
  • (四) 道と徳 / 341
  • (五) 事物に對する觀察 / 349
  • (六) 處世の法 / 355
  • (七) 政治及び社會哲學 / 361
  • (八) 欲及び知に對する老子の態度 / 365
  • (九) 理想的人格及び理想的社會 / 369
  • 第九章 惠施、公孫龍及びその他の辯者 / 374
  • (一) 辯者學説の趨勢 / 374
  • (二) 惠施と莊子 / 380
  • (三) 天下篇に於ける惠施の逆説 / 383
  • (四) 惠施と莊子との相違 / 390
  • (五) 公孫龍の「白馬論」 / 395
  • (六) 公孫龍の「指」の意義 / 399
  • (七) 公孫龍の「堅白論」 / 401
  • (八) 公孫龍の「指物論」 / 406
  • (九) 公孫龍の「通變論」 / 410
  • (十) 「同異を合する」説と「堅白を離す」説 / 416
  • (十一) 天下篇所載の辯者の逆説 / 418
  • (十二) 感覺と理智 / 428
  • 第十章 莊子及び道家中に現れた莊學 / 430
  • (一) 莊子と楚人精神 / 430
  • (二) 道、徳、天に就いて / 433
  • (三) 變化の哲學 / 439
  • (四) 幸福の意義 / 440
  • (五) 自由と平等 / 447
  • (六) 死と不死 / 458
  • (七) 純粹經驗の世界 / 466
  • (八) 絶對的逍遙 / 472
  • (九) 莊子と楊朱との比較 / 475
  • 第十一章 黒經及び後期の墨家 / 478
  • (一) 戰國時代の墨家 / 478
  • (二) 墨經中の功利主義 / 481
  • (三) 知識論 / 487
  • (四) 「辯」の論 / 498
  • (五) 黒經中の「同異の辯」 / 508
  • (六) 墨經中の「堅白の辯」 / 514
  • (七) 墨經に於けるその他の辯者に對する論 / 523
  • (八) 墨經の兼愛説に關する辯護 / 527
  • (九) その他諸家に對する辯論 / 531
  • 第十二章 荀子及び儒家としての荀學 / 540
  • (一) 荀子の學問 / 540
  • (二) 荀子の孔子及び孟子に關する管見 / 542
  • (三) 荀子の周制に關する管見 / 545
  • (四) 天及び性 / 550
  • (五) 荀子の心理學 / 557
  • (六) 社會國家の起源 / 567
  • (七) 禮樂の論 / 572
  • (八) 王霸 / 575
  • (九) 正名 / 582
  • 第十三章 韓非子及びその他の法家 / 598
  • (一) 法家の學とその時代の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の趨勢 / 598
  • (二) 法家の歴史觀 / 605
  • (三) 法家の三派 / 607
  • (四) 法家三派と韓非子 / 610
  • (五) 法の重要性 / 612
  • (六) 名實を正し、賞罰を嚴にす / 617
  • (七) 性惡 / 623
  • (八) 無爲 / 631
  • (九) 法家と當時の貴族 / 639
  • 第十四章 秦漢時代の儒家 / 642
  • (一) 禮に關する一般的理論 / 642
  • (二) 樂に關する一般的理論 / 650
  • (三) 喪禮に關する理論 / 656
  • (四) 祭禮に關する理論 / 666
  • (五) 婚禮に關する理論 / 677
  • (六) 孝に關する理論 / 681
  • (七) 大學 / 689
  • (八) 中庸 / 706
  • (九) 禮運 / 721
  • 第十五章 易傳及び淮南子の宇宙論 / 724
  • (一) 周易の起源及び易傳の作者 / 724
  • (二) 八卦及び陰陽 / 730
  • (三) 宇宙に於ける諸事物の發展變化 / 740
  • (四) 宇宙に於ける事物變化の循環 / 743
  • (五) 易象と人事 / 747
  • (六) 淮南子の宇宙論 / 759
  • 第十六章 儒家の六藝論及び儒家の獨尊 / 769
  • (一) 儒家の六藝論 / 769
  • (二) 儒家の獨尊的地位を保ち得た原因 / 776
  • 人名索引 / 1~16

「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」より

この本の情報

書名 支那古代哲学史
著作者等 柿村 峻
馮 友蘭
書名ヨミ シナ コダイ テツガクシ
出版元 富山房
刊行年月 昭和17
ページ数 781, 16p
大きさ 19cm
NCID BN10191341
※クリックでCiNii Booksを表示
全国書誌番号
46001443
※クリックで国立国会図書館サーチを表示
言語 日本語
原文言語 中国語
出版国 日本
この本を: 
このエントリーを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に追加

このページを印刷

外部サイトで検索

この本と繋がる本を検索

ウィキペディアから連想